做好學術研究,是黨校教師的工作要求。申請課題、完成課題,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每一個教師都要做而且是需要做好的事情。申請一個課題尤其是申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很不容易,做好一個課題尤其是達到優秀等次更不容易。無論是申請還是完成一個課題,都需要有長期積累,有持續思考,有不斷努力。
一般來說,從事學術研究,選取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需要考慮個人的研究興趣。但黨校教師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課題的選定,不能單純依據個人興趣來選定,必須符合黨校工作要求,根據個人所承擔的或將要承擔的教學講題來考慮。黨校教師的研究方向、研究課題要圍繞黨校的主業主課展開。黨校的主業主課,就是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這樣的主業主課,往往也是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的研究指向。個人的研究興趣應該服從也必須服從黨校工作要求,這樣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根據黨校教學要求來選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課題,是黨校教師應有的自覺意識。進入黨校的青年教師,如果以往的學術研究與黨校教學內容有錯位,應及早作出調整。
依據教學要求來選定研究方向、研究課題,就可以把教學內容和研究選題有機結合在一起,努力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實現“教研相長”。教學內容成為研究方向、選題內容,教學要求也就成為推進深入研究的動力。教學中的難點問題,也就成為需要深入研究的重點問題。教學促進研究工作的展開,研究成果直接轉化為教學內容,有助于增強教學的學術含量,促進提高教學水平,這也是黨校教師學術研究的意義所在。
黨校教學的要求很高,教師需要有深厚的學術素養和理論儲備,而這種學術素養和理論儲備主要來自學術研究的不斷積累。如果相應的學術研究跟不上,就很難有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我自進入黨校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以來,一直注重教學內容與研究課題的結合,始終是圍繞自己承擔的教學講題來展開研究,所申請和完成各種課題也都是和自己的教學內容相關。我相繼完成的研究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等,也都是我相繼承擔的教學講題。這種圍繞教學進行的課題研究,成果不僅有特色,也會引起較多關注。
學術研究不同于其他工作,有其自身規律,需要長期積累。范文瀾先生說,做學問“板凳要坐十年冷”,說的就是從事學術研究要有長期坐冷板凳的思想準備,要忍受住寂寞,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學術積累是學術研究的基礎,是學術發展的前提。就哲學社會科學來說,要想成為某個領域有成就的專家學者,就要持之以恒圍繞一個方向做研究。有了長期積累、持續跟蹤,就能促進研究的不斷深化、不斷提升,就能逐步推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從申請課題來說,沒有積累很難把課題論證好,前期積累也是申請課題的重要指標,并占較大的權重。如果沒有前期積累,即使偶然申請到了課題,也很難把課題做好。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調整和升華的過程,需要有恒心和毅力。進行學術研究,不能追風趕浪,沒有定力。要明確自己的定位,選好研究方向持續推進。不宜輕易轉換研究方向,更不宜跟著風頭寫文章。搞應景式的研究,“東一錘子、西一棒子”,不會有積累。如果寫了很多文章,題目和內容大都互不相干,最多證明自己會寫文章而已。要是能按照一個研究方向做文章,久了自然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積累得多、積累得厚,發展得就會越好。當學識、思想和經驗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進入一個新層次,達到一個新高度。
學術研究要有積累,也要有傳承,在積累和傳承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創新。任何學術研究、學術創新都是在前人基礎上起步發展的。對于青年教師來說,不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就無法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起點。在前人基礎上進行研究,也可以避免重復,少走一些彎路。通過學習、借鑒、吸納走向創新,這是從事學術研究應有的過程。做好學術積累、學術傳承,應做的事情很多。就我的體會來說,至少要做到做好這樣幾個方面事情:一是研學經典,要系統學習和研究本學科或自己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經典大都吸納了某個時代的思想精華,是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思想文化精品。對哲學社會科學來說,經典主要分兩類,一類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一類是古今中外其他偉大思想家的著作。研學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主要是學會用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去認識和分析問題,增強我們的“看家本領”。研學其他偉大思想家的著作,可以獲取更多的思想啟發、智慧啟迪。二是追溯源流,要梳理和掌握本學科或自己研究領域的學術思想發展史。通過思想溯源和過程梳理,搞清楚本學科或自己研究領域已有哪些系統明確的思想觀點,有哪些認識上的分歧。進入思想的歷史,才能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也才能更好認識現實和未來。三是跟蹤前沿,要關注和掌握本學科或自己研究領域的學術動態。廣泛閱覽有關學術論著,多參加一些有關學術會議,可以在交流中印證和提升自己的研究,并掌握研究中的空白點或相對薄弱環節。閱覽和聆聽有助于開闊眼界。如果對相關學術研究的動態和成果知之有限,不僅會導致學術失語,也失去了應有的學術視野。
黨校教師進行學術研究,包括申請和完成研究課題,應該有更高的學術修養、學術境界。我們所進行的學術研究,主要是以學科為基礎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實踐中的問題作出系統全面的學理化研究與分析。說得更具體一些,主要是研究中國的現實問題。這樣的學術研究,需要有學術意識,還要保持學術情懷。有學術意識,也有情懷,才能踏踏實實地投入研究,避免急功近利、人云亦云,研究成果也才能底蘊豐厚、充滿激情活力。
強化學術意識,也是提高研究能力的必然要求。學術意識應集中體現為,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堅持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建設原則。堅持問題導向,是學術研究的內在要求和原動力。學術研究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解決現實問題,是學術研究的重點,也是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研究問題,要堅持獨立思考、不盲從,要從實際出發,通過理性思考判斷是非曲直。這是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學術活動的主要方式。學術研究可以協作或合作,但更多是一種個體性勞動,需要獨立思考。而新觀點新概念的產生,大都是獨立思考的結果。堅持獨立思考,必然要有批判精神。就是依據新的實踐經驗,對已有思想觀點進行再認識,達到糾正偏差、澄清模糊認識的目的。我們說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包含著批判精神。學術研究要著眼于促進社會進步,也要著眼于思想理論發展。新時代的學術研究更要注重在總結中國經驗基礎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
學術不能冰冷,要有溫度。從事學術研究的人,要有學術情懷,不能簡單地為學術而學術。沒有溫度的學術,會成為一堆空洞和枯燥的說辭。沒有學術情懷的研究,其價值也會大打折扣。所謂學術情懷,就是進行學術研究要有精神境界,有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中華文化很早就有了經世致用、躬行實踐思想,強調做學問不宜脫離現實,不能回避社會問題,要力學篤行,有益于國家和社會發展,起到治國安民的作用。這樣的思想對中國的學術研究一直產生著深遠影響。在當代中國尤其是在新時代,學術研究更要站在時代前沿,緊扣時代脈搏,關注現實和未來,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同頻共振。這樣,才能體現出新時代學者的學術情懷和社會責任,學者也才能在造福國家和社會過程中成就自我。
[網絡編輯:劉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