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預期關系著整個社會的投資與消費規模,是決定經濟走勢的關鍵變量。做好經濟工作,必須高度重視社會預期的穩定與改善。
社會預期是指企業與居民等經營主體對經濟形勢的預判,它既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也是宏觀政策的微觀著力點。經營主體在對自身經濟活動的感知、對當前經濟運行態勢的觀察以及對各類宏觀政策的理解之上,形成對未來經濟走勢的推斷,并據此安排生產與消費。社會預期通過決定微觀經濟決策作用于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進而對經濟均衡與經濟增長產生實質性影響。一般而言,若預期普遍樂觀,則有效需求增加、經濟發展進入擴張階段;而若預期偏弱且不斷蔓延強化,則會抑制總需求,不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社會預期具有高度敏感性、傳遞性、自我實現性、政策依賴性四類特征。高度敏感性是指社會預期由不斷變動的經濟狀況所決定,對國內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反應尤其靈敏。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類“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相互疊加,加劇了社會預期的頻繁變動。傳遞性是指部分經營主體的預期一旦形成,會通過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傳遞至整個市場,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交織、要素市場與商品市場密切聯動,加速了社會預期的傳遞。自我實現性是指社會預期形成后會對經濟運行產生實質性影響,陷入預期實現后不斷強化的反饋循環過程。政策依賴性則是指宏觀政策會對社會預期產生重要影響,及時有效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積極正向的產業政策與改革開放政策都將為市場發送經濟前景向好的強有力信號。
當前,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但也要看到,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猶存,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基礎還需鞏固。這時,改善社會預期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穩定向好的社會預期能夠促進經濟恢復,推動經濟實現量的有效增長。當經營主體對經濟走勢持有普遍樂觀態度時,便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預防性儲蓄、提高當期消費和投資水平,從而使社會生產得以擴大、總體消費得以恢復,進入到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有力支撐經濟的恢復與增長。另一方面,穩定向好的社會預期有助于激勵經營主體從事創新活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創新是一項具有風險性、高投入的長期行為,需要為創新主體營造穩定可預期的市場和社會環境,并提供一以貫之的政策支持。只有對經濟形勢具有樂觀預期、對創新環境和創新收益具有穩定預期,經營主體才更敢于進行與創新活動相關的長期投資,進而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現階段,改善社會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有以下幾個著力點。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扎扎實實的發展成果為改善社會預期奠定堅實基礎。當前的經濟運行態勢是社會預期賴以形成的主要依據,提振信心需要用經濟數據說話。2023年我國經濟增速達到5.2%,高于年初確定的5%左右的預期目標。隨著各項宏觀政策發力顯效,今年1—2月份國民經濟穩中有升,生產、消費、投資等指標均呈現回升態勢,這些發展的“成績單”為社會預期的穩步改善提供了有利條件。從長遠看,應在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擴大國內需求等方面持續加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使經營主體感受到政府推動經濟恢復的決心和實效,切實增強發展信心和底氣。
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以協同有效的宏觀政策為改善社會預期提供有力支撐。宏觀政策是影響社會預期的重要因素,在政策取向上,要做好“穩”和“進”兩篇文章,出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并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引導經營主體投資與消費方向。同時,應注重保持政策穩定性,將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長期落實到位,警惕政策頻繁變動為市場帶來不穩定預期。此外,應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使各類宏觀政策、非經濟性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并在政策出臺后精準做好宣傳解讀、加強輿論引導,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幫助經營主體形成一致的、積極的發展預期。
堅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以高效規范、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為改善社會預期提供內在動力。社會預期的改善有賴于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要通過深化改革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穩定的發展預期,激發創新創業熱情。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和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使各類經營主體都能平等獲取要素、公平參與競爭。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將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各類政策落實到位,在政策和輿論上營造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真抓實干解決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難題。
堅持把握和處理好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關系,以民生的切實保障支撐社會預期的改善。發展過程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影響社會預期的重要因素,宏觀經濟數據只有落實到居民微觀感受層面才能真正影響社會預期和行為決策。改善社會預期需建立在改善民生的基礎之上,使民生保障與經濟發展進程相一致。只有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夠使經營主體對未來持有穩定、積極的預期。
[網絡編輯: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