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將有1179萬高校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創歷史新高。為此,要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從供需兩端發力,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穩定。高等教育作為供給方,要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增強對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努力形成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之間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高等教育要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趨勢性變化。高等教育具有多種職能,但堅持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各類合格人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職能。
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呈現出數字化、靈活化、人力資本結構高級化的趨勢性特征。數字化突出表現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數字工作崗位,對數字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首次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占職業總數的6%。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6.1萬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40%。相應地,對數字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據估計,我國當前數字人才總體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且缺口仍在持續擴大。靈活化突出表現為靈活用工正逐漸成為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平臺經濟所催生的新就業形態快速增長,成為穩就業的重要力量。雖然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權益保障等還存在制度短板,但因其工作方式、工作時長等方面的靈活性,深受相當一部分勞動者尤其是年輕人喜歡。人力資本結構高級化既表現為勞動力總體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更表現為勞動力市場對人力資本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傳統制造產業正在迭代升級,要求勞動力有更多的數字技能、更強的批判性思維和人際交往能力、更強的工匠精神等。
高等教育對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有待增強。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為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與勞動力市場的快速變化相比,我國高等教育還存在某種程度的不適應性,特別是高等教育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匹配,影響了高校畢業生高質量的充分就業。
不匹配表現在高等教育的類型結構上。高等教育既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又要為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等建設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但一些高校在辦學中定位不夠科學,在人才培養的類型、層次、規格上特征不夠清晰,“上接天線”和“下接地氣”都不夠。特別是一些行業背景非常鮮明的學校在升格或更名后,放棄了原有的應用性、技能性的傳統優勢,盲目追求學科點、高端論文發表、國家級課題,與行業企業需求和區域發展需求結合不夠緊密,學生一般性的理論和知識學得比較多,應用性、專門化的知識和技能學得比較少,從而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下降。
不匹配還表現在學科專業結構上。學科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知識和學術分類,每一門學科下又可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專業。某種知識能成為學科專業,說明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按照現行的學科分類目錄,我國學科分為14個門類。除軍事學和交叉學科外,其他12個學科門類又大體可分為人文社會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前者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和藝術學,后者包括理學、工學、農學和醫學。應該說,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在現代化建設中同樣重要。但具體到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崗位構成來看,由于我國還處于工業化中后期,正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并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特別是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些都對理工農醫類人才有著巨大的需求。但自20世紀末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以來,我國高校本科生中學理工農醫專業的學生占比大幅下降,根據有關數據,已從將近70%下降到了50%左右,相應地,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占比則大幅上升。結果,不同學科專業的就業狀況差異比較大,工科專業的初次就業率一直名列前茅,而一些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初次就業率則一直靠后。
增強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市場適應性。一是深化高等教育評價改革。我國高等學校數量眾多,不同高校的發展既要遵從共同的教育規律,又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格局。因此,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而是要推進分類評價,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既要鼓勵引導一些高校“放眼世界”,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又要鼓勵引導一些高校服務地方和行業發展,辦出地方和行業特色,建應用型大學和應用型學科。但不管什么類型的高校,都要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將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始終和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
二是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當務之急是采取切實措施,適當提高理工農醫學科專業學生比例。這既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也是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重要舉措。為此,國家層面要切實發揮學科專業目錄指導作用,調整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經費的撥款系數,適當提高理工農醫緊缺專業的撥款系數。學校層面要瞄準未來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加強學科專業發展規劃,特別是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基礎學科專業建設,提高學生的數字素養。
三是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高質量發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人才培養質量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支撐作用。從勞動力市場適應性的維度看,人才培養質量突出表現在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上。為此,要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式,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養成終身思考、終身學習、終身探索的習慣,在面對變動不居的世界時處于更加主動的地位。
[網絡編輯: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