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6688体育官方网站
堅持黨校姓黨  為黨立言發聲

中央黨校郭兆暉:以文旅融合講好黃河故事

  • 發布時間:2024-10-18
  • 來源:光明日報
        黃河萬里,奔流激蕩,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
        近年來,隨著國家層面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歷史使命與重要地位,它不僅是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也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展現,更是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建設,不僅讓世人有機會近距離感受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通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為沿黃地區注入了新的經濟活力與社會發展動力,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的全面進步。尤為關鍵的是,生態文化貫穿建設過程始終——在黃河流域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生態文化不僅體現在對自然景觀的精心保護與科學修復上,更深深植根于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以及源遠流長的文學藝術之中。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建設,正是通過深入挖掘這些寶貴的生態文化資源,巧妙地將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相結合,以旅游為媒介,向世人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激發全社會對黃河生態保護的關注與參與,共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近年來,沿黃各省區在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是生態保護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這些地區在積極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的同時,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有效改善了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為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沿黃各省區深入挖掘黃河生態文化內涵,通過創新開發,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生態文化元素的旅游產品和線路;內蒙古、寧夏、甘肅等地憑借生態類型多樣、自然景觀獨特的優勢,成為吸引游客的熱門目的地,生態游熱度持續高漲……
        在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在生態文化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部分地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仍存在重經濟效益、輕生態保護的現象,導致生態環境受損。這種短視行為不僅違背了可持續發展原則,也損害了黃河文化旅游帶的長期利益。此外,生態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還不夠深入,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生態文化教育和傳播體系尚不完善,公眾參與度不高,限制了生態文化在更廣泛范圍內的傳播與傳承。
        進一步推進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應堅持生態保護與文化旅游并重,深入挖掘生態文化內涵,創新旅游產品形態,提升游客體驗度;同時,加強生態文化教育和傳播,提高公眾參與度,共同守護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樹立并強化生態保護的“紅線”意識,是探索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新征程的首要任務。這要求我們在規劃與發展過程中,堅定不移地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行動指南,確保旅游業的每一步前進都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緊密相連。黃河,這條孕育了華夏文明的母親河,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生態資源是無可替代的寶貴財富。因此,我們必須將生態保護置于旅游開發的首要位置,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與管理,實現旅游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讓游客在領略黃河壯麗風光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深挖黃河流域獨特的生態文化內涵,是打造特色生態旅游產品的關鍵所在。黃河流域不僅自然風光旖旎,更蘊含著豐富的歷史遺跡、民俗風情和文學藝術資源。我們應巧妙地將這些元素融入旅游產品的設計中,通過開發體驗式、參與式的生態旅游項目,讓游客在親身參與中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此外,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創新生態文化傳播方式,如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讓游客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了解黃河生態的奧秘,增強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與責任感。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積極探索文化旅游與農業、林業、水利等產業的深度融合路徑,構建多元共生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鏈,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與共享,為黃河文化旅游帶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沿黃各省區應緊密攜手,通過區域聯合活動與市場營銷,共同提升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讓這條古老而美麗的河流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網絡編輯: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