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作為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推動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關鍵力量。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培育和發展,傳統生產關系往往難以適應其變化要求,需要進行適應性變革。新質生產力對生產關系適應性變革提出的要求,一方面是要素構成轉變帶來的挑戰。新質生產力要求高技能勞動者的有效供給,而當前存在高技能勞動者不足與低技能勞動者過剩的結構性矛盾。同時,勞動資料的數字化對現有生產過程的組織管理模式以及產業布局提出了挑戰,勞動對象與勞動成果的虛擬化形式也要求流通、交換和分配環節及相應的機制設計作出適應性變革。另一方面是發展路徑轉變的挑戰。新質生產力以數字技術為依托,創新成為關鍵動力,發展模式由數量型增長轉向質量型增長,使得原有發展路徑下的制度安排適用性減弱,需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起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
聚焦生產關系適應性變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從歷史發展來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伴隨著生產關系的深刻調整。新質生產力發展,創新起主導作用,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這客觀上要求新型生產關系必須支持科技創新主導的全面創新和生產方式提質增效。因此,要從生產關系的基本范疇入手,找準調整生產關系尤其是支持科技創新的關鍵點和著力點,對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的社會形式進行適應性變革,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協調的新型生產關系體系。
強化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首先,在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基礎上,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保護所有制經濟產權,建立健全統一開放、規范有序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確保商品和要素能夠自由流動,注重市場監管,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其次,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大對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例如,通過設立國家實驗室、創新平臺等方式,集中資源促進技術革命性突破。最后,持續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技術和數據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進生產要素,要進一步完善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要素價格機制,健全特別是以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先進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首先,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政策體系,鼓勵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通過專利保護、技術轉移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其次,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最后,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強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優化人才培養、評價與激勵機制,促進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注重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促進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首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鼓勵傳統產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品升級換代和產業鏈延伸拓展,探索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附加值和競爭力。其次,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支持力度,通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提供財政金融支持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新興產業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合理布局產業,加強區域間產業協作與聯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網絡編輯:毛龍]